大多數研究絕對音高的心理學家的共識是,通常需要在5-6歲之前進行某種音樂訓練。很少有孩子稍後再獲得它的情況。我還記得讀過一個成年人的例子,該成年人音調絕對,但事先沒有任何音樂訓練。 (由於他不知道音符的名字,所以不得不使用不同的協議對他進行測試,但是他具有與絕對音高的音樂家相似的音高識別能力。)
基本上,研究的共識是通常兒童在所謂的“關鍵時期”獲得標準的絕對音高,在該時期中,音樂訓練或至少音符命名練習通常在2-4歲左右開始。 (這種“關鍵時期”的想法在其他任務中很常見,例如,一旦孩子超過一定年齡,學習無口音的語言就變得困難得多,因為幼兒具有更好的學習新音素的能力,但是
您所描述的關於能夠始終如一地複制著名音樂的正確音高的東西通常不是研究人員所要學習的。稱為“絕對音高”,儘管可能有些相關。實際上,即使不是大多數成年人,許多成年人也有能力回憶起非常接近原始音調的熟悉歌曲。這是標準的音高記憶效果,但通常並不意味著能夠執行具有正常“絕對音高”的人可以執行的更高級的任務,例如立即將給定的刺激音與特定的音符名稱相關聯。儘管有傳聞證據表明成年人可以通過大量的努力逐漸獲得絕對的俯仰能力,但研究人員之間存在一些爭議,即它是否可以與在2-5歲左右的兒童關鍵時期學到的能力相提並論。 >
但是,當您開始討論絕對音高實際上是否是一種更“進化的”技能時,我認為您可能暗示著所謂的“絕對音高的“學習理論” 。基本上,這是所有人類天生就具有某種“絕對音調”能力的想法,但是實際上,我們在童年時期就“取消學習”了它,而是偏愛更有用的相對音調技巧。 “無學習理論”在絕對音高研究人員中並不普遍,但是少數心理學家堅持這一觀點。
我個人認為,無學習理論是很合理的,因為有很多對動物的研究表明,它們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一定的絕對音高,可以訓練它們對狹窄頻率範圍內的刺激做出反應。與相對音調之類的技能相比,頻率/音高的基本識別通常是一個更基本的認知過程。
人們可能會想到與顏色識別的類比。所有人似乎都具有某種識別顏色的能力(除了罕見的全色盲形式),這實際上是視覺頻率上的區別。但是,需要教小孩子顏色分類,以便了解哪些頻段對應於哪些顏色名稱。不同的語言可能會細分不同的頻譜,從而導致以不同顏色名稱撫養的孩子的速度和區分顏色的能力有所不同。甚至生存優勢的顏色識別。例如,血液是紅色的。無論是否引入語言進行顏色區分,都會注意到環境中的此類一致性。但是,從藝術上來說,了解顏色可能是關聯的能力-這是很少有人能夠實現的更高階的技能。
回到音高識別,絕對音高識別實際上並沒有類似的生存或環境需求。並非像許多自然發生的事情總是發出B調或類似的聲音。當然,更大範圍的絕對音調很重要-例如,要能夠分辨出聲音是來自男人還是女人或孩子。但是能夠在半音水平上區分音調識別發生在較少的上下文中。因此,也許只有小孩子才能聽音樂並被要求做音調命名任務,他們是唯一進一步發展這項技能的孩子。有進一步的間接證據表明,在說“音調”語言的人群中,絕對音高發生率更高,在這些人群中,單詞的粗略絕對音高對其含義很重要。這可能表明可能有更多的孩子有能力獲得絕對音調,但實際上只有一些人發展了。
同時,相對音調關係往往很強否則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即使使用大多數口頭語言,音高的上升或下降也具有相對於先前音高而不是特定絕對音高的語義含義。在大多數文化中,音樂訓練也傾向於將音高相對地關聯起來,在給定的歌曲中,無論鍵位/音高如何,其歌曲都保持其身份:只有相對音高才重要。受到這種刺激並在C鍵中教過歌曲X與F鍵中的歌曲X“相同”的孩子將很快了解到絕對音高在許多情況下不是非常有用的技能。
回到您的問題並進行總結(TL; DR):有些絕對音調研究人員認為所有人(或至少大多數人)都具有獲取絕對音調的能力,但他們如果他們在5歲左右之前沒有接受過培訓,就會失去這樣做的能力。其他研究人員估計,獲得AP的能力並不常見,但是如果許多人在兒童的這一關鍵時期學習過AP,那麼獲得AP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實際上,您記憶一首特定歌曲或音樂作品的音調的能力是一種獨特的(也是非常普遍的)能力,大多數研究人員不會說這是通常所理解的“絕對音調”,對獲得AP似乎也無濟於事
就像我說的那樣,聽起來您對AP的所謂“非學習理論”感興趣,因此您可以通過搜索該主題來找到關於假設的更多信息。它最初由亞伯拉罕(1901)提出,但最近由狄克遜·沃德(Dixon Ward)推廣。 這是您有關AP的一些問題的很好的介紹。